Sunday, July 17, 2011

金饭碗不如新饭碗

近几个月,政府合理化津贴措施引起了话题骨牌效应。白糖价格调涨、电费起价、油价到底起不起?何时起?等等课题,让 “咖啡店政治观察家”有了更多热议评论话题。

这些磨人的通货膨胀催化过程,目的是为了要戒除如鸦片般的“津贴毒瘾”,让你我在十年后收入翻倍,完成人均收入达一万五千美元的高收入国目标。

其实,说到高收入,每个年代民众的期许都有所不同。

记得在六七十年代的农业经济社会,公务员就是铁饭碗,教师这份福利优厚且地位神圣的工作最令人向往。走入八十年代,国家经济改善,私人领域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银行界任职是件让为人父母脸上有光的大事。

九十年代是属于制造业的黄金时代,大专毕业生十之八九会选择在跨国企业,尤其是代工大厂找个金饭碗,享受国际化的优渥待遇确实羡煞旁人。

可是,金饭碗理论在这个世代已经黯然失色;大厂、大企业不一定就是“饭碗保障”和“优厚待遇”的代名词。国内经济持续可控性的稳定使人相信,赚钱机会人人平等,年轻人对职业的忠诚投入也大大减低。

催化一代人思维改变的是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化。

独立初期的马来西亚百业待兴以农业为主,温饱和稳定是那一代人的追求。但人不能永远原地踏步,八十年代开始,时任首相的敦马哈迪让国家走向工业化。

工业化进程在九十年代达到巅峰,马来西亚不仅成为其中一个国际代工据点,经济成长速度更傲视区域,敦马因此被冠上马来西亚现代化之父的美名。在他的管理经济呵护下,大专毕业生一出社会很快有份优差,还可有车代步(国产车居功不小),父母光荣、孩子高兴,政权也就牢牢在握。

国家经济从独立之初的农业转型至工业并以出口为导向,再转入服务业时代。这些转变使得马来西亚从低收入国晋升为中收入国,稳固的基础加上石油与棕油的加持,让我国平安过渡两次金融大风暴。

津贴制有效控制通货膨胀,让政府没有后顾之忧大事推动建设,同时降低经商成本刺激私人领域积极投入,在促进经济繁荣上应记上一功。

但全球人口剧增、资源快速消耗,导致全球物资成本逐年提高,国内企业和人力资本在津贴制这幅安全网保护下免疫,而且逐渐失去竞争力。而政府在苦苦支撑多时后,终于打出了“迈向高收入国”的口号,鼓励人人向上。其实,迈向高收入国为名,寻找新饭碗为实呀!

晋升中收入国多年并享受各种必需品津贴优惠,让国内企业与人力资本不自觉地进入安逸的状态。在经济好景时期出生的新生代,欠缺精钻自己技艺创造高价值的拼搏精神。因为经济好,东家不打可打西家;再不满意,大可暂时赋闲在家“充电”。

在新职场关系里,有效完成工作是必然条件,深化个人技能创造高价值才是突围的本质。我们不可能重回过去的金饭碗时代,也不会一直在保护伞下将国际竞争置身置身事外。只有往高端走、朝内在“进化”,才能维持在世界人力市场的竞争力。

国内市场必将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更趋自由化,人才交错竞争将不分国籍,而是凭实力本事争长短。只有能够不断创造价值与重新诠释本身专业的人才,才能站在人力资本微笑曲线的最高点,找到高收入、真感动的新饭碗。

原文刊载于07月号(July 2011)Men's Uno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