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我对她的第一个记忆是1988年汉城(现称首尔)奥运会上,高丽族为追求胜利无所不尽其极的“拼搏主义”,还有80年代大学生走上街头示威的愤慨画面。
或许是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日本的科技发达,让这个东亚老三在上一个世纪一直成不了花旦,惟有南北偶尔的对峙让她挤入国际的眼帘。就像力争一线的二咖,不放过任何机会拼“出位”的精神可想而知。坦白说,韩国人在国际体育赛场上“自我催眠”的举止,还真的有点让人受不了。
然而,80年代末的民主进程和90年代初从军权管控中解放,点燃这个超级爱国民族的创作激情和文化变革。从一个长期外国文化(尤其是美国)接收者,她慢慢走向文化“出口者”的角色变换。
2002年的《冬季恋歌》让我们知道什么叫偶像剧;2003年的《大长金》令很多人相信,朝鲜时代的宫廷故事一样高潮迭起;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了李英爱和裴勇俊。曾经是微不足道的弱势小国,成了世界文化创意新主流。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韩剧的感染力竟比三星、现代、LG等大集团长期的品牌攻略更有穿透力。于是,韩国的文化经济软实力就在一群韩式俊男美女推波助澜下席卷全亚洲,甚至延伸至全世界。
韩流,是大韩民族在97亚洲经济风暴中溃败后,给全世界的绝佳经济报复。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曾经说过,“如果迪士尼一年的营业额跟IBM差不多,那为何不全力发展影视工业?”之后接任的总统金大中正式打出“文化立国”战略,并宣布“高科技和文化产业乃韩国在21世纪的立国之本”。
97亚洲金融风暴彻底地羞辱了韩国人辛苦创造的汉江奇迹,但却令陷入经济窘境的韩国在文化产业中创造另一个神话。不到十年时间,她就跻身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国行列,掀起韩流释放潜力庞大的文化产业经济价值。
一部《冬季恋歌》和帅哥主角裴勇俊就为韩国创造大约29亿美元的经济效益;韩国影视、音乐和在线游戏大行其道,每年从国外赚取数十亿美元的收入。不仅这样,这类内容产品还为韩国的旅游业增添了新话题。每年估计有一百多万人到韩国不同的电影主题公园旅游,你可能也是其中一人。
其实,韩国文化产品的成功配方很简单,就是男的英武俊帅、女的甜美可爱。故事情节时而传奇、时而抒情、时而梦幻,而且不失时尚。在美丽的外衣下,垫上大量健康的儒家观念和韩国价值观。无论剧集唱片还是演员歌手,都一律是“商品”的一体化作业模式。
“新瓶旧酒”的市场策略让传统的韩国精神,变成韩流系列文化产品中的潜规则。K-pop给新世代耳目一新的感官效果,也悄悄耳濡目染令“哈韩”成为酷炫的代名词。
Adversity makes a man wise. 我们可能无法体会在国际货币基金会的“加持”下,韩国人要捐金救国的伤痛。但韩国人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和金融危机之际,仍能兼容并蓄地为本身式微的单一民族文化,找到在新时代的存在价值,她的原创能力不得不教人佩服。逆境磨练心智也释放无限可能,只有跌入低谷才会绝地反弹。
文化是一种感觉,文化产业是一种生活形态。若在多元文化社会里要开拓文化产业就得先具备“兼容”的度量,当文化变成经济时就要考究市场供求关系,绝不是谁先谁后的排行顺序。因为“顾客”追求的是感官体验,而不是背后的种族或政治意义。
多元种族社会是酝酿高价值文化产业的宝地,但要懂得与时并进,这股软实力才能在全球所向披靡。
原文刊载于2012年2月号Men's Uno杂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