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7年没有写专栏了。坦白说,这些年一直对稿约退避三舍,因为不喜欢截稿期的压力。毕竟在新闻线上多年,天天为拼节目的截稿时间而头疼,何苦再自寻烦恼呢!
接到Fabian总编来电邀稿,竟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
或许是虚荣感作祟,也可能是使命感驱使;但可以肯定的是,喜欢编辑部给这专栏标的题—叫Up Front!
谁不渴望领航?只是很多时候苦无着力之处而已。我这凡夫俗子,同样怀着一颗渴望Up Front的虚荣心;对多年后的第一篇专栏文章,抱着要动之以情的使命感。于是用心斟酌了很久,可是琢磨越久越是迷惘,突然感觉写稿这事好像真的好难!
难在哪里? 难在不知从何开始?难在不知如何定格?难在不知该用何调调?一连串的不知、一大堆的疑惑,沉淀积累成不可预测的可怕压力,开始想……逃避。
瞬间明白,过去对稿约百般推托实际上是种逃避的反射,逃避则是压力状态下的衍生产品。其实,压力的源头是面对不熟悉、无法预见结果和不能完全驾驭的局面;逃避的理由更简单,就是因为有选择的余地,反正不去面对这窘境也不攸关生死。
不妨思索一下,狗急跳墙、困兽犹斗。为什么人在面对绝对困境时,总能展现超强的战斗力?而“很难”、“逃避”这些障眼法在危急时刻,都不再是左右行动和思维的因素?因为要“脱困”和朝向“更美好”明天这明确目标,已经超越了一切。
跟很多“头家”和“打工一族”谈创业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创业人会问,成功后,或者该说,达到一个阶段目标后有什么感想和计划?在职的朋友则先问,创业路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一边是明确聚焦在终极目标,享受路一路上的风风雨雨;另一边则费尽思量,为可能经过荆棘之旅而忐忑不安,甚至忘却最初的梦想。
过去一个世纪,我们已惯用IQ(智商)和EQ(情商)来“分析”伟人的成功因子。但上个世纪末,美国学者保罗•史托兹(Paul Stoltz)提出的新概念,逆境商数,AQ (Adversity Quotient),重新检视过往IQ和EQ决定成败的度量衡,把困难列为成功关键之一。
AQ是一门人类抗逆科学,强调人突破逆境和面对挫折的能力。AQ越高,越能乐观地面对逆境、具创意地克服困难。当AQ遇上困难,结局不会是以逃避放自己一条“生路”,而是与困难共舞,从逆境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翩翩舞步中奏起困难变奏曲。
21世纪,似乎任何事情都比过去用快一倍的转速演进。人人都把速度决定成就高度和财富深度当成座右铭,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者,都狂热追求领先群伦的快感。可惜,三分钟热度者比比皆是,一骑绝尘者寥若晨星。成功者眼中是目标,半途而废者心中则充满困难的魔咒。
然而,孤单的成功者总被认为是幸运之神眷顾,不受挫折所累、不被失败所害。他们所经历的挫折和失败被视为偶发事件,乃粉饰成功的精彩桥段。虽叙述精彩且导人向上,但过程却似电影情节,隔靴搔痒,没太强烈感受;反倒是现时的成绩令人称羡。
像IT产业中拥有超然地位的人物,从上个世纪呼风唤雨的比尔•盖兹(Bill Gates),到本世纪最令人敬畏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锋头钜子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财富和成就皆为现代创业人的标杆。三人在大学半途掉队的“经验”更为人们津津乐道,也成了一些人“为美好事业放弃学业”的脱逃理由。
没错,三位IT巨人确实是辍学后,成就了改变世界的IT产业。但是,除了在所投身领域拥有纯熟的技术、澎湃的激情和独到的市场嗅觉,他们更有高人一等的逆境商数!
这些成功者面对的挫折和失败决不会比还在努力的人少;不同的是,他们把每一次跨越逆境所累积的新力量和方法,变成一种内化的习惯,让自己的思考DNA重新编排,更有能力驾驭下一个突发的局面。
“归师莫掩,穷寇莫追”,绝地反扑的力量比任何企划案更可怕!快乐地面对逆境,拿掉自己的安全网,出手会更精准、动作会细致;因为你只有一次机会。
新的一年,就从“困难”开始吧!
原文刊载于03月号(March 2011)Men’s Un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